观察者网报道,美国国防部近日憋大招,以一场“豪赌”挑战中国稀土全球领导地位,计划斥资4亿美元收购本土稀土企业15%的股份,一跃成为其最大股东,并签订一份长达10年的“托底协议”。
即以每公斤110美元的价格采购稀土产品,相当于当前中国市场价的2倍。这一举措被西方媒体称为“稀土定价体系的重构”,试图以政府补贴打破中国长期主导的稀土定价格局。中美在稀土战场上的攻防,已从资源争夺升级为技术与定价权的全面博弈。
美国此次行动直指中国稀土的“命门”——定价权。长期以来,中国凭借90%的精炼产能和规模化成本优势,将稀土价格定在相对较低的价位,这也导致西方企业投资意愿低迷。为扭转局面,美国国防部这次以110美元/公斤的“天价”托底采购,同时联合摩根大通、高盛注资10亿美元,支持MP在得克萨斯州新建年产万吨的磁体工厂,计划2028年投产。
这一策略意图明确,通过政府兜底价格,消除企业因中国定价挤压的亏损风险,吸引资本回流稀土供应链。消息公布后,MP股价单日暴涨60%,澳大利亚莱纳斯等稀土企业跟涨20%。另外,美国同步推动“四方关键矿产倡议”,联合澳大利亚、印度、日本整合资源,试图在G7框架下建立独立于中国之外的稀土供应链联盟。
然而,这场豪赌暗藏巨大风险,高价稀土将推高下游产业,比如电动汽车、军工等生产成本。另外,美国稀土精炼技术长期依赖中国。MP此前将大部分矿石运往中国加工,直至今年4月才停止。行业分析指出,西方突破精炼技术瓶颈需10至20年和数万亿美元投入,且面临环保法规制约。
面对美国攻势,中国的反击精准且迅速。7月15日,中国两部分发布更新的《技术出口限制目录》中,两项调整直指美国软肋。一是新增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限制,涵盖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等电动汽车核心材料制备工艺,阻断美国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技术获取路径。二是升级锂、镓和稀土提取技术管制,将锂辉石提锂、卤水提锂及金属镓净化技术等纳入限制清单,掐住美国紧缺的稀有金属加工命脉。
中美稀土对抗已演变为“定价权”与“技术标准”的双轨较量。首先,中国凭借全产业链成本优势主导低价体系,美国则以政治力量强行抬价,但后者面临市场化反噬。
其次,中国通过技术专利壁垒巩固精炼领域话语权,而美国试图以“安全供应链”名义重塑规则。然而,西方缺乏人才储备:全球70% 的稀土专家集中在中国,美国企业短期内难以组建技术团队。
美国稀土自主化目标面临三重“时间差”。一是产能周期落差,MP的万吨磁体工厂2028年投产,怀俄明州新矿最早2028年开采,而中国仅需动态调整出口配额即可扰动全球供应。二是技术追赶瓶颈,美国构建完整产业链需10至20年,而中国已实现稀土回收率95% 的绿色精炼工艺升级。三是盟友的协作成本,即使G7联合建链,但各国利益分化,协调效率远低于中国“全国一盘棋”的产业布局。
美国以“高价托底”挑战稀土定价权,看似来势汹汹,实则暴露其产业链短板;中国则以技术管制“四两拨千斤”,直击西方精炼能力匮乏的命门。这场博弈印证了一个硬道理:资源可以被购买,但核心技术无法被补贴快速催生。
股票配资平台查询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