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MR)在直肠癌诊疗决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DISTANCE记忆法升级为基于磁共振成像的DISTANCED体系,不仅能提供全面的诊断信息,更凸显了其在指导患者参与循证决策方面的重要价值。
过去十年间,直肠癌研究领域的进展重塑了治疗范式。历史上,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治疗重点一直集中在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后续全直肠系膜切除术。随着全新辅助治疗模式的引入显著提高了临床完全缓解率,器官保留策略日益受到重视。新辅助治疗中系统性诱导化疗和巩固性放化疗的应用为治疗格局增添了新维度,而治疗选择的扩展也使患者面临更加复杂的决策过程。这种复杂性既凸显了医患共同决策的重要性,也揭示了放射科医生关键作用的本质。
MR(尤其是高空间分辨率T2加权成像)因其在提供分期和预后信息方面的卓越能力,被奉为直肠癌管理的金标准。直肠癌MRI评估标准的关键演进体现在从DISTANCE记忆法向更全面的DISTANCED体系的转变——
DIS代表肿瘤远端边界;
T 代表T分期;
A 代表肛门括约肌复合体;
N 代表淋巴结状态;
展开剩余66%C 代表环周切缘;
E 代表壁外静脉侵犯;
D 代表肿瘤沉积。
这一记忆法的细微调整涵盖了更广泛的诊断指标,同时强调了放射科医生在引导直肠癌治疗领域做出明智决策方面日益提升的重要性。
肿瘤沉积(TDs)是指在区域淋巴区域中除淋巴结外的孤立肿瘤病灶,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Jass和Morson等病理学家发现,在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TNM分类第5版中首次被采纳为分期因素。 在文献中,人们使用了不同的术语来描述与肿瘤沉积(TDs)相关的病变,如转移性肿瘤结节、肠外跳跃性癌浸润、直肠系膜微灶、非淋巴结转移灶、软组织内肿瘤植入、肠外不连续癌扩散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术语逐渐统一为TDs。 在从TNM第5版到TNM第8版的每次修订中,TDs的病理定义都在发生变化。TNM第8版中对肿瘤沉积的定义中的一点是“在组织学上没有显示结节内残留淋巴结的证据。
自2013年起,日本结直肠癌分类(第八版)对这个问题提供了指导。在 T1或T2的肿瘤中,所有位于肌外脂肪组织中的沉积物均可诊断为TD。在T3或T4的肿瘤中,仅在距离原发肿瘤主体≥5毫米处的沉积物才能诊断为TD。
根据TNM第8版中对肿瘤沉积的定义,肿瘤沉积不能有”可识别的血管或神经的证据”。因此,血管、神经内出现的肿瘤沉积不可以算肿瘤沉积。然而,约五分之一的结节性肿瘤沉积(TDs)患者在结节中也表现出静脉或神经周围浸润的迹象,这类病灶具有重要的预后信息。
如下图所示,轴位T2加权图像(a)显示经病理证实的肿瘤沉积(白箭),呈不规则形状、信号不均且边缘不规则,可见其横穿静脉(小白色箭头指示处)。(图像未显示直肠原发肿瘤)。
冠状位T2图像(b)来自另一患者,显示伴有壁外静脉侵犯(小白色箭头指示处)的肿瘤沉积(白箭)。
冠状位T2加权图像(c)显示一枚阳性直肠系膜淋巴结(白箭),呈圆形且边缘光滑。
轴位T2加权图像检查直肠癌TD,与淋巴结、壁外血管侵犯相鉴别
发布于:甘肃省股票配资平台查询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